噴瓜在繁殖時會像小火箭般噴射種子,中大研究團隊受這播種現象啟發而靈機一動:「為何不將它應用於機械人身上呢?」,藉此開發出破天荒的驅動系統,能大幅增加微型機械人的動力輸出,使這些小幫手們具備前所未有的速度及敏捷身手,有望深入人體內部執行各項醫療任務。研究團隊亦為微型機械人引入機器學習算法,大大提升其控制與導航能力。奧妙的自然現象加入微型機械人,正為醫療領域掀起新革命。
你能想象當熱浪來襲時,住在猶如蒸爐般的鐵皮屋裏會有多熱嗎?熱浪席捲全球,高溫紀錄被一次又一次打破。中大的研究團隊利用回收玻璃 — 社區中常被遺忘的資源,作為原料開發出「可規模化輻射製冷塗料」,有望在無需消耗能源下輔助建築物降溫。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是全港乃至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大學之一,一直致力推動本港創科發展,發表突破性研究,影響深遠。近日,中大學生及學者在多項全國及國際大賽中包攬大獎,成績斐然。另外,香港中文大學深港創新研究院(福田)於3月舉行了揭牌儀式,在推動深港科技創新合作上邁進一大步。
蜘蛛俠的最強宿敵「毒魔」,是擁有超強變形能力的外星寄生體。它除了在漫畫和電影中出現,還啟發了科學家創造軟體機械人,有望應用於靶向藥物輸送以至微創手術,徹底改變醫療方向的面貌。中大張立教授以「毒魔」為靈感,研發出利用鐵磁流體和磁性彈性體的軟體機械人,這些機械人比以往更靈活百變,能於人體內執行不同的醫療任務。
膠帶不只可以用來封包裹、牢固包紮受傷手臂的繃帶,在中大工程學院教授的手上,它更可用來製作多功能醫療機械人。教授以紋身貼紙同樣的原理,將磁性顆粒轉印至膠帶上,便能製作出可在磁控下變成不同立體結構的「摺紙」軟體機械人,為醫療及工業領域帶來無限前景。
在美麗的花圃,蜜蜂小隊會團結一致對抗外敵;在迂迴曲折的人體管道中,微型醫療機械人軍隊會運載藥物到病灶對付病魔。中大工程團隊研發一項突破性人工智能技術,成功賦予微型機械人「大腦」,讓它擁有如蜜蜂般的智慧和自動導航能力,靈活改變集群隊形在複雜的人體內遊走,執行任務。
試想想,當你身處非常寒冷的地區,卻沒有電供暖和照明,日子會多麼難受。世界上有不少地區需面對極端低溫天氣,但現時的電池技術難以在這種極端天氣穩定供電。當遇上冬季風暴來襲,更可能造成大規模停電,影響數以百萬人。中大研究團隊正研發一種新技術,有望令電池在低溫下仍能穩定供電。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關美寶教授在推動應用地理學的多學科研究方面貢獻良多,獲頒該領域最高榮譽「詹姆斯.安德森」應用地理學榮譽勳章。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亦憑胃腸道腫瘤研究的傑出成就,獲中國工程院頒發「光華工程科學獎」,予以表揚。
物聯網是建構智慧城市的關鍵,而傳感器猶如物聯網的眼睛和耳朵,負責收集溫度等物理參數,並轉換成電子信號供系統分析。中大研究人員最近成功設計一款可自行驅動的無線傳感電子貼紙,薄如兩根頭髮寬度,能將手指輕觸薄膜的能量轉化為電磁波信號,為智慧傳感技術帶來革新。團隊更開發一個高功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透過收集環境中的機械運動和生物運動等發電。
中大致力推動研究與創新,創科領袖和先驅輩出。多位中大學者最近憑傑出研究成就獲國際和國家肯定,其中醫學院盧煜明教授更成為歷來首名生物學科「皇家獎章」華人得主。
為推動研究、創新和創業,中大最近舉辦「中大創新日」及「中大創業日」兩個重點活動,為中大師生及校友提供交流平台,向業界和公眾展示科研和創業成果,讓創新研究有機會付諸實行,發展成產業。
學拉小提琴對健全人士尚且有難度,更何況是截肢人士。中大研究員為失去左手前臂的阿富設計多功能義肢,讓他能如願踏上表演舞台,參與千人弦樂演出,以動人樂章述說截肢人士對夢想的堅持。
海洋佔全球約七成面積,這個巨大寶庫可以產生無窮無盡的「藍色能源」,是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救星,不過礙於技術和成本,海洋能並不易採集。最近,中大研究團隊就研發了一種高效收集海浪能的發電機,為「藍色能源」的發展開拓新路。
1960年代經典科幻電影「神奇旅程」,講述五名醫生被微縮至細胞尺寸進入病人體內,並成功到達腦部進行手術。中大研究團隊最新研發的「生物合成軟體微型機械人」可深入人體腔內細小管道進行健康檢查和治療,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電影情節或可成真。
硫基液流電池雖然安全、電量輸出功率大、設計靈活,但致命傷是使用壽命短。中大工程學院學者最近設計了一款新型離子選擇性膜,能分隔正負電極,減少活性物質流失,從而延長電池壽命和穩定性,成功打破傳統液流電池的限制,日後有望應用於可再生能源的大型電網儲能裝置。
學者對學術和研究的追求,成為推動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齒輪。在剛過去數月,中大學者和研究便在多個領域榮獲國際和國家級獎項,科研成果備受肯定。
建築師總有著無窮無盡的設計意念,但時常因建築工人的技術、建築時間和成本等因素限制,令很多創意設計落空。中大學者研發的線控機械人,將創新和藝術設計轉化為可實踐的建築方案,為建築設計帶來無限可能性。
穿戴式智能技術可謂邁進新的一頁。太陽能可以為智能手錶提供電力,但若然天色長時間陰暗,其持續發電功能或許成疑。中大最新的研究成果,讓用家只需和平時一樣步行擺動手臂,便可以為自己的智能手錶充電,實現智能手錶永久續航力的效果。
行山遠足時迷路,更不幸遇上手機剛好缺電,無法求救—相信這是不少行山人士的惡夢。求人不如自救,透過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團隊研發的人體動能採電系統,將每一步的動能都轉化為電力,無需耗用使用者額外的體能。每踏出一步,便為這輕巧的電子儀器充電。
工程學院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一種微型機械人集群在生物流體中運動的優化選擇策略,能預測不同種類磁控微型集群機械人在各種生物流體中的行為。研究未來可應用於血管和人體內其他狹小空間內的介入式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