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大委託愛思唯爾分析和撰寫的報告揭示了大灣區的強大科研實力,在五年期間的研究成果錄得17.9%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區內目前有42萬名活躍學者,相比2018年增幅近一倍。中大表現驕人,在生物醫學和人工智能領域貢獻了相當突出的研究產出量,其「學科標準化後的論文影響力 」(FWCI)在整個大灣區的高產出院校中更排名第一。
過去150年來,古脊椎動物學家研究恐龍和其他史前生物的化石時,焦點都放在骨頭上。人類對史前世界的生態系統的認識,仍有很多空白,例如恐龍的移動形態、牠們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恐龍物種及早期鳥類如何發展出飛行能力等。由於數據缺乏,這些範疇一直流傳着許多揣測和傳說。中大的文嘉棋教授運用嶄新科技發掘了化石裏重要的資料,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史前生物的認識。
應用地理學家探討人類和環境的關係,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 而地理信息系統及相關技術在過去幾十年急速發展,大大擴濶他們涉獵的領域。中大地理學家關美寶以她具前瞻性的研究享譽國際;近年,她致力尋找創新方法以準確分析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並着重以實時科技反映個人體驗。
中大兩位教授正在合作為香港患有構音障礙的粵語使用者研發解決方案。他們的技術研究開始時只針對影響詞句發音的構音障礙,此後亦有研究認知障礙症等問題。他們的跨學科研究結合多語言語音處理、人工智能、神經科學、以及語言學習。
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盧煜明常被譽為「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以無創性胎兒染色體異檢測(NIPT)為胎兒檢測唐氏綜合症,一直與中大醫學院科研團隊以專業精神貢獻及守護香港的醫療系統。此項革新了全球產前檢測的技術廣受認同;去年,盧教授獲頒有「美國最高榮譽生物醫學科學獎」之稱的「拉斯克獎」,成就斐然。這個臨床突破也為多種癌症的早期檢測奠下基礎,改變世界各地患者的命運。
胃癌、大腸癌及肝癌是全球常見惡疾,更是主要「殺手」。中大的腸胃肝臟科研究團隊,結合跨學科專長,革新了早期偵測這些癌症和脂肪肝的方法,讓病人得以及早接受治療,救治了無數生命。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于君教授,多年來鍥而不捨追蹤各癌症的標誌物,已將研究成果轉化在臨床應用上,惠及全中國及東南亞。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是中大策略性研究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大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多年來研究耐鹽耐旱大豆,嘗試解決飢餓問題、改善營養及食物安全、扭轉氣候變化、修復半乾旱地區的生態系統、提倡性別平等,對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帶來重大影響。同時,身為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林教授,最近開展了航天農業研究項目,望為農業技術帶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