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一種頻繁發生的地質現象。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數據,全球每年就發生超過100次 6 級或以上的地震,造成大量傷亡。大眾對於地震發生的認知主要在於板塊運動和火山活動,但複雜的機制令準確預測地震相當困難。中大最新一項研究就為地震成因帶來新視覺:原來由山崩而形成的堰塞湖可以進一步觸發地震。此研究為未來預測地震及風險管理提供了嶄新見解。
試想像你走入熱帶雨林,會遇到甚麼境況?炎熱、潮濕、長林豐草、凹凸不平和野生動物漫山遍野,不免令人有恐慌忐忑的感覺。這亦令研究人員難以透過監測雨林的近地溫度來了解氣候變化對生物影響。為探索這個未知領域,中大學者克服重重難關,成功收集近地溫度的小氣候數據,並揭示這些寳貴生態系統如何應對全球暖化。
作為世界知名的高等學府,中大一直透過不同活動,致力促進各界就不同議題互相交流意見。最近,中大就舉辦了多場國際會議和論壇,包括匯聚了中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考破冰船的科學家的氣候會議、探討佛教與生物醫學倫理的對談,以及商學院成立 60 周年的國際金融論壇等活動。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是中大策略性研究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大生命科學教授林漢明多年來研究耐鹽耐旱大豆,嘗試解決飢餓問題、改善營養及食物安全、扭轉氣候變化、修復半乾旱地區的生態系統、提倡性別平等,對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帶來重大影響。同時,身為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林教授,最近開展了航天農業研究項目,望為農業技術帶來突破。
色彩絢麗、形狀奇特的珊瑚礁,孕育無數海洋生物,深受人們喜愛。然而珊瑚礁正面臨各種威脅,氣候變化、海洋污染、過度捕魚等問題隨着人口增多也日漸加劇。中大學者崔佩怡博士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召集了一支珊瑚拯救小隊,幫助牠們繁衍生息。
過去四十年,吹襲太平洋的超強颱風明顯增加,例如颱風「煙花」及「查帕卡」。中大研究團隊分析近年的風暴路徑數據及利用氣候模型推算,若全球氣候持續變暖,本世紀末登陸亞洲的颱風將更強、更持久,整體破壞力或比現時增加一倍,並進一步吹襲內陸地區造成更大破壞。
隨著衛星科技發展成熟,以這種技術研究地球形態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無疑比肉眼更敏銳和快捷,但始終未能做到大範圍地監測因地下凍土層消融而形成的地形變化。中大地球物理學家開發的DeepThaw,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的自動觀測工具,能分析大量的衛星圖像,以及檢測大範圍內凍土下沉形成的滑塌,讓科學家了解冰雪圈面臨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