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技術的進步,全方位改變人類的生活,使我們能夠活得更長壽,並治癒更多疾病。但並非所有人有能力明辨新技術是否就是最好的選擇,還是只有理論上的優勢?尤其是外行人,實在無法得知眼前簇新的醫療儀器,或廣告裡推介的新技術是否真的更有效。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的醫生及臨床科學家致力解開這個迷思,幫助我們作出更明智的決定,亦令診所和患者更有效分配寶貴的資源,專注於真正有效的方法。

中大科學家們針對的其中一項新技術就是「縮時成像培養箱」,普遍用於在體外受精過程中監察胚胎的成長。由於平均每六對夫婦就有一對面對不育問題,體外受精是最常用的輔助生育方法。做法是取出卵子和精子,將它們在培養皿中結合成胚胎,然後於實驗室內培養約五天,再將成功培育的胚胎注回母體內。對於渴望擁有孩子的夫婦而言,這些胚胎的健康事關重大,因此用作保護受精胚胎的系統必須盡可能安全、有效和高效。

體外受精技術是幫助不育夫婦獲得小生命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圖為體外受精胚胎的成長過程。

哪個方法才是真正有效?

「縮時成像培養箱」系統配備內置攝影機監察胚胎成長,在已發展國家及地區已流行了約15年。以香港為例,超過九成體外受精實驗室都配備了縮時成像培養箱。你可能會想:攝影機可連續無縫監察胚胎而且不經人手,相反傳統方法需要胚胎學家每天人手移動培養皿,以便仔細觀察胚胎,過程中似乎很容易「干擾」胚胎,會不會有礙它們成長?

然而,這個假設沒有經過任何嚴謹驗證。此外,由於「縮時成像培養箱」技術牽涉昂貴器材,治療費用通常較傳統方法貴5%。中大的科學家因而希望為大眾拆解這個謎團。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輔助生育團隊與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女性健康研究中心合作,領導全球最大型的「縮時成像培養箱」國際研究,看看甚麼才是監察體外受精胚胎成長的最有效方法。該研究對1,525名接受體外受精服務的婦女進行分析,當中三分一人來自香港,其餘來自英國。

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生殖醫學主管鍾佩樺醫生說:「我們支持實證醫學,鼓勵隨機對照研究來反駁未有臨床實證的假設性益處。但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畢竟相當困難,而且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接受測試者數量眾多,而且還要追蹤各個胚胎直至其出生,因此從來未有人進行過這類實驗。」

研究將參加者分為三組,分別接受不同的胚胎培養方式:第一組使用全自動縮時成像培養箱系統及形態動力算法來進行胚胎評估;第二組只使用縮時成像培養箱監察胚胎,但胚胎質素評分則由胚胎學專家進行;第三組使用傳統方法,以人手進行胚胎質素評分並且不使用縮時成像培養箱。研究結果或許和你所想的不一樣:儘管縮時成像培養箱有無縫監控的優勢,但從臨床成效上看,三組胚胎培養方式的胚胎活產率和臨床懷孕率並無顯著差異。此發現已於國際權威期刊《刺針》發表。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提供體外受精服務的診所,將資源集中於證實有良好效果的設備和做法,例如更好的注射系統、培養基、準備方式等。尋求體外受精治療的夫婦亦應特別留意療程當中於胚胎培養方面的收費,因為付出更多金錢不一定獲得更佳效果。

中大科學家進行的大規模研究,有助診所和不育夫婦在資源分配和治療方面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無須放棄「縮時成像培養箱」

儘管如此,也不代表「縮時成像培養箱」一無是處,它比起傳統培養方法還是有多個主要優勢。中大輔助生殖中心實驗室主管陳耀樑助理教授認為這個實驗只顯示「縮時成像培養箱」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不大有作用。他說:「此研究僅從患者的角度顯示臨床的胚胎活產率,但並未全面檢視縮時成像培養箱的各種用處,例如能夠根據胚胎特徵淘汰不良的胚胎,亦可避免胚胎移動導致異常受精等情況。」

在此突破性研究之後,團隊並未就此停步。中大現正再度與倫敦瑪麗皇后大學攜手合作,進行「縮時成像培養箱」的全球最大獨立患者數據統合分析,預計將於 2025 年秋季發表。研究將針對「縮時成像培養箱」的有效性提供更詳細的資訊,以及來自更多不同地方的詳細實驗結果。有了這些資訊,提供體外受精服務的單位應可更安全地培育更多健康的嬰兒來到這個世界,為胚胎提供最好的照顧,實現數以百萬計父母最珍貴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