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致力推動研究創新及轉化,在過去兩個月,多位中大學者獲國際權威機構頒發獎項,表揚他們在醫學、數學、地球物理領域的重大貢獻,更有多位教授的論文獲廣泛徵引,入選「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名單。

(左起)趙慧君教授、盧煜明教授及陳君賜教授

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趙慧君教授陳君賜教授獲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選為「2020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20),是今年名單上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盧教授更是連續五年獲此殊榮。在過去五年,三位教授被引用最多的專利項目為「分析血漿內DNA甲基化進行胎兒及癌症無創檢測技術」。

盧煜明教授為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研究)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於1997年發表孕婦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其後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轉化落地,技術獲全球數十個國家採用。醫學院副院長(發展)趙慧君教授及助理院長(外務)陳君賜教授多年來與盧教授並肩研發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在「DNA甲基化」的基礎上開發了一系列嶄新的胎兒和癌症診斷標誌物,並透過表觀遺傳學分析,開發多項血漿DNA診斷技術的新應用,包括心肌和肝臟損傷檢測、貧血成因和癌症組織溯源。

除醫學方面的轉化研究成果外,中大學者的研究論文獲廣泛徵引,亦有學者於數學及地球科學領域獲頒殊榮。

(上排左起)陳力元教授、莫樹錦教授、沈祖堯教授、黃煒燊教授、許樹昌教授 (下排左起)黃秀娟教授、王保強教授、余濟美教授、關美寶教授

十位來自醫學、科學、工程及社會科學系的中大學者入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21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過去十年,他們有多份學術著作在其學科領域產生重大及廣泛的影響力,亦是全球引用文章排名首1%的學者。得獎中大學者包括﹕

類別 學者 學系及職銜 研究範疇
臨床醫學 陳力元教授 醫學院(名譽)臨床教授 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莫樹錦教授 醫學院腫瘤學系系主任兼李樹芬醫學基金腫瘤學教授 肺癌、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和生物標記
沈祖堯教授 中大榮休講座教授 腸胃潰瘍出血、胃癌、肝炎、大腸癌
黃煒燊教授 醫學院莫慶堯醫學教授兼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 脂肪肝
跨學科 許樹昌教授 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 呼吸衰竭和睡眠呼吸障礙、新發現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管理、後SARS時代呼吸科治療的安全性和醫院感染的預防、常見呼吸道疾病
黃秀娟教授 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炎症性腸病、腸道微生態、腸道微生物群移植、大腸癌
王保強教授 理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榮休教授 淨化環境/水的光催化技術、環境科技、環境微生物學/生物科技
余濟美教授 理學院化學系研究教授 新型納米結構材料的製備及表徵分析、光催化的環境應用
社會科學 關美寶教授 社會科學院卓敏地理與資源管理學教授 環境與健康、人口移動、城市的交通和健康問題、地理信息科學

*另有一位教授來自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系

劉琳教授(右)和已故John WAHR 教授(左)於2011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舉行的博士學位畢業典禮合照。

中大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副教授劉琳教授獲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頒發2021年度「John Wahr Early Career Award」,是首位香港學者獲頒此榮譽。劉教授的研究結合全球定位系統及衞星雷達等方法,持續監測北極和青藏高原等地多年來的凍土融化情況,以創新方法推進太空大地測量學的發展。

鄒軍教授

中大數學系系主任、卓敏數學講座教授鄒軍教授在偏微分方程正、反問題的數值方法及其分析方面作出的貢獻,獲推選為美國數學學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AMS)2022年度會士。鄒教授是少數同時獲AMS及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ociety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SIAM)兩個國際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學會頒發會士頭銜的非美籍數學家。

湯啟宇教授

中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復康機械手「希望之手」發明人湯啟宇教授在新加坡舉行的Ageing Asia第九屆「亞太區護老創意獎」頒獎禮中,獲頒發「2021全球護老創新最具影響力者」大獎,以表彰他在推動復康科技、計劃及服務,提升全球長者生活水平作出的貢獻。他的團隊與中大醫學院共同策劃的「中大賽馬會凝聚希望計劃」(HOPE 4 Care)亦奪得「最優秀復康服務計劃」大獎。

「中大賽馬會凝聚希望計劃」將湯教授的四項復康發明帶到社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