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改善大眾生活質素,應付疾病帶來的各種挑戰,配合社會所需。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的學者一直致力推動不同範疇的研究工作,將領先世界的研究成果、技術和專業所長貢獻社會,從癌症診斷和治療、腦神經研究到信息理論和學術著作,均榮獲多項具指標性的國際和本地榮譽。
新型無創癌症篩查
有「無創產前檢查之父」之稱的中大醫學院盧煜明教授,開發了具有突破性意義的唐氏綜合症無創檢驗方法,現時已被全球多個國家廣泛採用。有見癌症發病率不斷上升,盧教授及其團隊根據無創檢測技術的基礎,繼而展開非入侵性的癌症檢測研究,發現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DNA,能有效地在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
研究為癌症檢測的DNA測序建立框架,透過血液測試就能非入侵性地找出癌症基因組中多種類型的改變。盧教授期望這項研究能推動更有效率及更準確的大型癌症檢測計劃,在新技術下病者有望於患病初期確診,及早進行醫治。
同樣來自醫學院的江培勇教授,精於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計算生物學及統計學多個範疇,長期研究新一代測序的生物信息學數據分析及臨床應用,如無創性產前檢測和癌症檢測。
「DNA甲基化」是指DNA的一種生物化學變化,有助追蹤DNA分子的來源。在癌症診斷方面,「DNA甲基化」變異是癌症出現的其中一個訊號,江教授和團隊透過分析血漿內DNA的甲基化模式,成功開發出一個生物訊息平台以進行多種癌症(如肝癌和鼻咽癌)的無創早期檢測。
盧教授和江教授因上述研究成果,剛獲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評為「2019年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以表揚他們將醫學基礎研究成果有效地應用在臨床技術或藥物上,並推廣創新科技及轉化研究,推動醫療進步。他們是名單上唯一來自亞洲學府的學者,而盧教授更是連續第四年獲此殊榮。
重新定義全球肺癌治療標準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2018年的數據,肺癌是全球排名首位的致命癌症。其早期症狀未必可以輕易察覺。中大醫學院莫樹錦教授領導全球首個利用人體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晚期肺癌治療方案的第一期臨床試驗,確定以CRISPR基因編輯治療肺癌是可行及安全,為肺癌免疫治療揭開革命性的一頁。
莫教授是首位來自亞洲學府的學者獲國際著名腫瘤學多媒體資源平台OncLive譽為「腫瘤學巨人」(Giant of Cancer Care)。莫教授多年來重點研究與肺癌有關的生物標記和分子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由精準治療到免疫治療,以及最近探究CRISPR基因編輯治療在肺癌的應用,他的多項研究成果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扭轉了肺癌治療的方向,訂定了全球肺癌治療的新準則。
另一方面,中大醫學院高浩醫生專注腦神經研究,他帶領的團隊主要研究神經退化疾病的發病機理、協調神經感知和行為的神經迴路原理,以及發展生物醫學成像工具。最近,他獲裘槎基金會頒發「裘槎前瞻科研大獎2020」,支持其團隊研究血管和神經膠質細胞功能障礙與阿茲海默症和柏金遜綜合症等年齡相關的神經退化疾病在發病機理中的作用,期望研發嶄新及可改變病程的藥物。
研究及知識轉移 惠及社群
中大學者除了在醫學領域屢獲殊榮,於其他領域亦憑卓越的科研和知識轉移成果獲國際認可。
中大工程學院楊偉豪教授是國際知名的信息理論專家,致力研究網絡編碼技術及其應用,令網絡通訊更有效率、更安全和更可靠。最近他獲工程學國際權威組織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2021年度理查德•漢明獎章(Richard W. Hamming Medal),該獎項是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的最高榮譽之一。
十一位中大教授最近亦獲科睿唯安 (Clarivate Analytics)選錄為「2020年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20),代表他們在臨床醫學、精神科/心理學及跨領域類別的學術著作獲國際其他學者廣泛引用,在學術界及其研究範疇有重大和廣泛影響力。